【文献解读】皮下隧道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进展
从1929年开发至今,PICC历经了近百年的发展,其置管技术也从最初的盲穿过渡到可视化穿刺时代。随着不同方式的隧道技术逐步在临床开展应用,如何在提高置管成功率的同时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移位、感染、穿刺点渗血等并发症,一直是临床努力的方向。
2001年国外有研究者在上臂创建了2~3cm皮下隧道放置PICC;2010年我国研究者开始将一针式皮下隧道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中。
那什么是隧道技术?什么是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呢?
为更好地了解和推广不同方式的隧道技术,此前,陈伟芬、董帅等撰写题为《皮下隧道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进展》一文,将皮下隧道技术在置入PICC的国内外临床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为该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知识链接
01隧道技术是一种皮下埋置导管的技术,避免了传统置管中的导管直接与血管相连,从而减少渗血和渗液,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02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是将隧道技术用于PICC置管,国内外学者相继采用血管钳、穿刺针、套管针及隧道针等结合超声、塞丁格穿刺技术等方法建立隧道,相关研究证明隧道式PICC置管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感染、血栓、渗血、导管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
操作方法
01一针式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
该技术采用一针完成穿刺和创建隧道的方法。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所用的穿刺针,将穿刺针在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后再刺入目标血管,导管出口和穿刺口为同一个出口。
技术特点:
该技术潜行距离通常较短,进针角度较小。由于受穿刺针长度和皮肤松弛度限制,穿刺时需要根据隧道长度的不同调节穿刺角度,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操作步骤:
1消毒铺巾完成后,以合适的角度(角度越小,隧道长度越长)刺入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形成皮下隧道。
2到达近静脉穿刺点处,在超声结合塞丁格穿刺技术下依据血管深度调整进针角度,准确刺入血管。
3继续行塞丁格PICC置管术,放入导管。
02
2两针式隧道PICC置管技术
该技术是穿刺目标血管与建立皮下隧道2个步骤分别操作,需要专用的隧道工具,同时对于不同开口方向的PICC导管操作的顺序及建立隧道的方向亦有所不同。
后端修剪的PICC导管采用逆行隧道技术,即先将导管通过导入鞘沿静脉送至最佳留置位置,然后在穿刺点至导管出口之间建立皮下隧道。
前端修剪的PICC导管采用顺行隧道技术,即先将PICC导管穿过导管出口与穿刺点之间的皮下隧道,再通过导入鞘将PICC导管沿静脉送至最佳位置。
技术特点:
该技术分2个阶段完成,所以其操作时间稍长、步骤相对复杂、难度亦较大、技术要求性高。但该技术所用的隧道工具或穿刺鞘均为圆润的钝头,通常不会造成血管、神经等组织损伤,有文献报道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A顺行隧道PICC置管操作要点
按常规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放入引导导丝后,开始隧道创建过程。
(1)穿刺口局部麻醉;
(2)导管出口局部麻醉;
(3)穿刺口及导管出口扩皮;
(4)10ml的0.9%氯化钠溶液建立盐水隧道;
(5)隧道针以顺行方式从皮下出口穿入、从穿刺点穿出;
(6)将导管沿着隧道针从导管出口引至穿刺口;
(7)沿着穿刺点放置血管鞘,开始送入导管;
(8)当导管到达预测量的长度,并采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确定导管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撕除血管鞘,理顺导管,确定导管置入刻度,做进一步的固定。
B逆行隧道PICC置管操作要点
按常规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放入引导导丝后,开始隧道创建过程。
(1)穿刺口局部麻醉;
(2)导管出口局部麻醉;
(3)穿刺口及导管出口扩皮;
(4)10ml的0.9%氯化钠溶液建立盐水隧道;
(5)放置血管鞘和导管;
(6)隧道针从穿刺点穿入、皮下出口穿出,建立皮下隧道;
(7)隧道针牵引导管从穿刺口引出至皮下出口;
(8)导管完全牵引至皮下出口,采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确定导管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理顺导管,确认导管置入刻度,做进一步的固定。
技术优势
该研究认为,隧道技术置入PICC为长期静脉输液的病人提供了一项新的PICC置管技术,通过选择更粗的血管、更优的出口部位,有效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首先,该技术将导管出口位置转移到病人更舒适的部位,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随着超声PICC置管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置管护士将PICC的穿刺部位由盲穿的肘下部位移至了肘上的上臂区域。同时结合多项研究表明,在上臂上1/3段较粗的血管部位穿刺成功后可以将导管的皮肤出口移至更适合的位置。
该技术显然也为扩大PICC置管血管提供了更大的选择范围。受可选择血管的限制,通过皮下隧道技术可以为外周静脉通路不足的病人选择远处更粗的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等置入PICC导管,在远处大的血管穿刺成功后通过皮下隧道可将PICC的出口位置延伸定位在更舒适、安全的胸部、上臂、同侧大腿远离腹股沟等部位,为置管困难的病人创造成功留置PICC导管的条件。加之皮下隧道组织的包裹,大大减少了导管移位的发生,降低穿刺点渗血渗液的发生。
由此可见,隧道技术的应用为病人穿刺血管和导管出口留置部位的合理选择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系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以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