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暨“人工智能与水下机器人高峰论坛”在大连成功举办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大连市人民政府、鹏城实验室共同主办的2023年“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暨“人工智能与水下机器人高峰论坛”(以下简称大赛)于8月10日-13日在辽宁省大连市成功举办。
此次大赛呈现以下三个亮点。一是国内外的整体影响力日趋增强。共有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领域企业的21支参赛队伍,重点比拼在真实近海环境下水下机器人的综合性能、人机协同和智能化作业能力。还有2支来自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德岛大学的参赛队今年到比赛现场观摩学习。据悉,大连理工大学OurEDA二队获人机协同抓取组一等奖,东北大学NEU海洋之心二队、大连理工大学辽大工渔11618队获自主抓取组二等奖(该组一等奖空缺)。此外,大赛组委会还设置青少年赛项,组织青少年爱好者基于浅水小型化拼插结构的遥控水下机器人在实验水池中进行比赛,此赛项已列入大连市中小学科技活动目录,成为大众科普的重要渠道。
二是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强。本届大赛在前六届基础上继续完善评测指标和评测技术,提升比赛难度和作业效率。首先,应用虚实呈现和无线光通信传输新技术,借助无缆水下拍摄作业机器人,构建起水下环境和机器人姿态展示的呈现系统,提高水下机器人作业评测的全面性。其次,增强真实海洋环境下自动化探测能力考察,赛事设置海底裂缝勘测赛项,重点考察水下机器人基于科学方法的“观+测”性能,为海底勘探、海洋基础设施维护、海洋救援等领域应用做前沿技术储备。第三,基于现实需求,继续增强人机协同作业能力考察,重点考察操作员的操作技能和水下机器人本体性能,鼓励竞赛团队采用无线操作模式,逐步实现岸基或直播间的无线远程操控作业,让水下机器人操作更加便捷高效。第四,着眼未来发展,重点聚焦水下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对鲜活海珍品的自主抓取灵活作业能力进行考察。在本届大赛中,双目识别、毫米波和无线控制等新技术得到普遍应用,水下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普遍增强。
三是产业辐射力进一步扩大。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创业赛事平台和产业供需交流平台,为科技与产业、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多机遇。通过多年大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水下机器人在总体控制、水下作业和通信、智能传感器、综合定位及导航系统等方面的研发进展。据初步统计,通过大赛孵化和产生的相关专利已达100余项,并形成科技成果转化。
2017年,为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起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成为国际上首个在真实近海环境下进行的智能机器人竞赛。六年来,赛事已经发展为南北双赛(湛江赛区),始终坚持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为导向,成为国内该领域技术含量最高、比赛难度最大、参赛水平最强的高端引领性赛事。多年来大赛在进一步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需求的结合,提升我国在水下机器人领域的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主战场,为海洋产业装备智能化升级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刘克、副主任何杰,信息科学部及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参加本届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