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5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23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名单出炉
9月9日,查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官网发现,该院2023年新增5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个人简介
王剑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3)、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2018)。2008年和2011年分别获得浙江大学学士、硕士学位,2016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
研究领域为集成量子光学,光量子芯片物理、技术与应用,包括关键集成量子器件与硬件、大规模硅基集成光量子芯片、光子-离子/原子混合集成芯片、离散-连续混合量子芯片、复杂量子纠缠体系制备与调控和量子算法物理实现等,并开展量子计算、量子模拟和量子网络等前沿应用的研究。
在包括Science(3篇)、Nature Physics (5篇)、Nature Photonics (4篇)、Nature Review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Science Advances、PRL和Optica等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CLEO postdeadline论文5篇。
担任合肥国家实验室-集成光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室主任、Nature Review Physics期刊顾问委员会成员。担任Science、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Light、PRL、PNAS等杂志特邀审稿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科技部2030科技创新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等项目或课题负责人。曾获得杨振宁奖(C.N. Yang Award)、饶毓泰基础光学奖等。
马滟青,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获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支持;202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现任国际夸克偶素工作组(QWG)产生召集人。2006年获得武汉大学学士,2011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研究兴趣主要包括:量子场论方法、标准模型精确检验、色禁闭与强子化机制、人工智能发掘自然规律。
李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2001年和2006年先后获得北京大学学士、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KIT、瑞士PSI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本课题组侧重于粒子物理三大前沿之一的高能量前沿,特别是大型强子对撞机及中国未来对撞机的研究工作,目标是探寻微观世界的基本规律,具体手段包括(1) Higgs性质和标准模型的精确测量;(2)通过多玻色子末态探索标准模型稀有过程、寻找TeV能级新物理;(3)蒙特卡洛模拟及深度学习在高能物理中的应用。
朱瑞,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长聘),博士生导师,入选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获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7年),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1年),中国物理学会“萨本栋应用物理奖”(2023年)。
2003年获得南京大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课题组研究方向包括:1)钙钛矿光电材料与器件;2)有机光电子;3)纳米光电子材料及器件;4)柔性电子学。
孙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2012年入选海外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19年获得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04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07年和2009年先后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密歇根大学超快光科学中心和华盛顿大学担任博士后和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量子材料的物性以及基于量子材料的光电器件的光谱表征。
本文来源:北京大学物理学院、TOP大学来了
本文仅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