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全球气候风险与产业韧性方面取得进展.
图 本世纪中叶全球热相关经济损失时空格局及其演进趋势
受全球变暖影响,极端热浪事件呈现频发、广发和强发趋势,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产力。在全球价值链协作日益紧密的趋势下,受极端热浪事件影响地区产生的经济损失将通过贸易产业链扩散到其他经济体,进而影响全球能源供应、产品生产及粮食安全。因此,研究并量化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热浪事件通过影响劳动力及产业链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对于健康福祉、体面工作、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等多重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2242105、72091514)等资助下,清华大学关大博教授团队与国内外合作者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极端热浪事件的经济损失量化方面开展研究,尝试对地球系统模式与社会经济进行耦合,通过构建“气候-健康-经济”子系统之间的连接,在网格尺度对气候变化下全球热浪健康风险及经济损失进行了精准评估。
研究团队对气候系统模式 + 健康影响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 IHIA) + 全球贸易模型(自主研发的近实时高分辨率动态投入产出模型EMEIRGINGmodel,包括245个经济体和134个产业部门)进行有效耦合,集成了14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气候情景数据集,量化了未来不同社会经济发展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下因气候变暖造成的生命健康损失(极端热浪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的统计生命价值)、劳动生产率损失(高温暴露导致的劳动时间和生产力损失)和全球贸易产业链中断间接损失(供给或需求失衡导致的生产停滞造成的损失)。研究发现:
(1)本世纪中叶,全球每年与热浪相关的 GDP 损失约为0.6%~4.6%(取决于不同的SSP路径),包括生命健康损失(37%~45%)、劳动生产率损失(18%~37%)和间接损失(12%~43%)。在高排放SSP585情景下,中国因热浪导致的总损失将为每年GDP的4.8%(不确定性区间为3.3%~5.5%)。研究量化了不同排放情景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以及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可为我国及全球开展积极的气候适应和风险防控提供了决策参考。
(2)中国建筑业和钢铁等行业将受到极端热浪所导致的劳动生产效率下降,且由于其从东南亚、非洲进口大量上游初级产品也将受到冲击,在直接减产和产业链稳定性波动的复合影响下,中国工业增加值预计损失约每年3.5%~6.4%。研究分析了气候损失在贸易产业链中的传导机理,识别了产业链中的脆弱节点,可为我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科学支撑。
(3)马拉维、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典型非洲、东南亚中小型发展中经济体由于对农业、采掘业等高气候风险产业的强烈依赖,将承受与其排放不成比例的高额经济损失(约占每年GDP的6%~9%)。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风险的不平等性和溢出性,为全球建立气候变化损失损害基金,开展靶向性、协同性气候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成果以“全球产业链放大未来极端高温风险的经济成本(Global supply chains amplify economic costs of future extreme heat risk)”为题,于2024年3月1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147-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