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优化策略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无忧课题
586 阅读
2024-05-15 10:33:36

  图 冠状动脉搭桥术常用桥血管细胞图谱绘制: ITA:胸廓内动脉,RA:桡动脉,RGA:胃网膜右动脉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125004)等资助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江平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王秀杰研究员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优化策略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单细胞水平解析动脉移植优化策略(Strategies for arterial graft optimization at the single-cell level)”为题,于2024年4月25日在《自然·心血管研究》(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上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161-024-00464-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其中使用动脉桥作为旁路移植物效果最佳,一旦动脉桥发生再次狭窄,患者心力衰竭会进行性发展,最终需心脏移植治疗。如何改善动脉桥的近期及远期通畅率是心脏外科研究的热点。

  CABG中常用的动脉移植物来源包括胸廓内动脉(ITA)、桡动脉(RA)和右胃网膜动脉(RGA),其中ITA的临床效果最好。研究团队使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完成了ITA、RA、RGA的细胞图谱的绘制工作,以ITA为参考,提出了RA和RGA的优化策略。与ITA相比,RA有更多与脂质处理相关的CD36+内皮细胞,RGA更容易发生痉挛,其次是RA。研究团队发现钾通道开放剂是潜在对抗CABG术后血管痉挛的有效药物。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分析和体内外实验,发现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可介导RA内膜增生,使用MIF抑制剂ISO-1可显著降低高血流动力学刺激下引起的血管内膜增生与狭窄。

  该研究绘制了CABG中三种常用动脉桥(胸廓内动脉、桡动脉、胃网膜右动脉)的细胞图谱(图),提出使用钾通道开放剂、MIF抑制剂等优化策略可能会改善RA和RGA作为第二动脉桥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效果,从而提高CABG术后疗效,为延缓患者向终末期心力衰竭发展提供了治疗靶点和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