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自然防范评审专家被“打招呼”!

无忧课题
268 阅读
2023-08-11 15:40:12

  日前,国自然基金委发布的要闻国自然基金委:优化评审流程、提高大同行比例、强化保密管理;严惩打招呼!;其实看这个内容,我们更多的基金委的决心:“攻坚克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中国本身也是人情社会;同时国自然的吸引力是越来越大,这样的多重环境下,人情请托成为影响自然科学基金公正性的一个很大的因素,也逐渐成为了国自然项目评审的“顽疾”。

  但针对“打招呼”这个事情,今年提的动静比较大,并且作为讲政治的“专项整治”,这是要“动真格,见实效”的。

 

  首先,这是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自然科学基金委要在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的监督指导下,把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问题列入主题教育专项整治工作中;持续推动专项整治工作走深走实。

 

  其次,区分于单个学部座谈调研,亦或是几个基金委内部的交流调研;这是多部门的联动,所以座谈会的规格也比较大:“1 主任/书记+2 党组成员+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9 个科学部负责同志+自然科学基金委机关党委、机关纪委、计划与政策局、办公室(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三室有关同志”;业务职能\支撑部门是多方协同,层层联动;均有涉及;运用“组合拳”的模式开展!

 

  最后;座谈会“务实”,对一些针对性强的具体措施建议进行现场研究决策,就是现场就对相关建议举措做举措,不拖泥带水;层层压实责任,第一时间将本次调研座谈会议精神和要求传达到每一位同志;这是以正视问题的自觉,真刀真枪的解决问题!

 

  其实近年来,基金委领导不断主动提及“公平公正是自然科学基金的生命线”基调;这是打招呼的危害已经越发凸显;打招呼对于国家资助管理层面来说,是不可以接受的;(国家财政承压下,需要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自然科学基金需要资助真正好的项目,而不是“其他因素”好的项目。

 

  同时,对于广大申请人来说,打招呼会造成恶性循环,申请人中会有一部分人被这种不良因素带来的较大受益,而去效仿;另一部分人则因为没有在相应的圈层中而得不到应有的价值评价;纵然好的 ieda 也无"出头”之日;得不到资助如何坐好“冷板凳”,最终只是无奈的躺平而已。

 

  所以正如火行在4月27日的原创推文中写到:

  “同时不得不承认:由于每一份项目只有少数专家(3-5 名,常规面青地项目)评审,有人会通过“不合法”的途径,与评审专家沟通,使评审结果不合理地被优化,这是计算机无法鉴定出来了。好在这部分今年有了专项治理,相关科研诚信案件必然会有几个“典型”;同时 RCC 是后置的措施,需要多年限的记录(除非禁止类的,其他负面类的是需要给予数据支撑才可以较好的防控),但总体仍是可以值得期待的;有理由看好本年度的国自然申请!”

 

  今年 1月,公布的处理报道中三位被公开通报人(涉及到招呼请托情况)已经非常明确的做了“典型”案例;我们简单再回顾一下:

  马 x 彬、朱 x 韦在 2022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期间,二人分别自行拟定对其 2022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号 1227021065、1227021495)申请书的“评审意见”,并通过电子邮箱发送给中间人,委托中间人转发给一位函评专家,后函评专家收到中间人微信发来的“函评意见”。

  宋 x 丰在 2022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期间,向多位其猜测可能是评审专家的学者发送微信,请求对其申请的 2022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固态电池中氧化物电解质及电解质/电极界面设计机制研究”(批准号 52272192)给予关照。

 

  不管是通过中间人转达,还是直接猜测“撒网”;这都是存在请托行为,影响公正,违反科研诚信;那么一定会受到惩罚。当然这些人做的事情不仅仅是“个例”,但这项工作今年作为重点之一,可以说今年的评审还是非常有看点,相应的举措绝对不是鉴简单的“口号与纸面文章”,一定会落实推进;并且有理由相信这是一项“长期举措”。

  对于申请人来说,近年来,不断完善科研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件【详见《2023年1月1号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联合惩戒机制越来越完善!当下超过 30 万份的申请体量,而资助体量有限,所以资助结果不能说绝对的好坏;更多的是优中选优。如果去“冒险”,一旦“东窗事发”代价可谓非常大;从学术声誉的角度来说,这一手毁掉自己的“学术前程”;所以务必珍惜自己的学术诚信;不做涉及红线的事情。

 

  历来,不公正的因素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引以为傲的同行评议体系是重要的“金字招牌”;公平公正是其核心;至于有没有打招呼这种事,相信过去有,现在仍然有;但这并不是主流,或者说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因为大部分专家还是能保持职业操守,公平公正的对待项目评审。

  很多专家角色的同时也是申请人的角色,绝大部分专家是靠着自己的一步步努力获得认可(拿到项目从而成为评审专家)他们能明白每一份努力的申请背后意味着什么,不少专家也对于这项“顽疾”是深恶痛绝的态度;周边也有很多专家在积极的抵制这些事项,“心无旁骛”的做出自己公正公平的同行评价,遴选出优秀的项目。

  所以当前,在管理部门的强力举措下,申请人更应安安心心等待,忌触碰“红线”;在等待的焦虑期,转变心态;利用好这段时间完善自己的申请功底(研究基础、成果等)可能对获批更有帮助;当然上述内容,仅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